top of page

國際交流經驗分享─專訪陳怡君學姊


交換學校:美國凱斯西楚大學法學院

一、出國前的動機與準備

Q1:請問學姊您想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以及選擇凱斯西楚大學的原因為何?

談起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學姊表示是基於生涯規劃的考量。由於在大學畢業後計畫出國深造,希望藉由交換學生的機會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並感受國外的生活環境,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前往國外發展。至於為何選擇美國凱斯西楚大學,是基於語言能力以及有興趣的專業法領域兩項原因。首先,學姊自高中便是模擬聯合國社的一員,參加活動並維持對英文的熟悉感幫助她在法律系的環境中仍能保持英文能力,而其他外語並不精熟的情況下,自然決定選擇英美或荷蘭等國家申請交換。

再者,由於學姊熱衷於將研究與實務結合的處事態度,將來希望朝向有興趣的醫療法發展,而凱斯西楚大學擁有全美前十的醫學院,「其實他的有名程度是你去跟任何一個美國的醫療法教授說我在這邊上課,他們都會非常驚訝,說這邊的醫療法很好呢!」於是選擇語言與專業兼符合學姊需求的凱斯西楚大學申請機換。

Q2:請問您在爭取交換計畫時做了怎樣的爭取或規劃?

在選課之前,學姊就對該校的法律課程進行了了解與規劃,包含民事醫療,刑事醫療或精神醫學相關的課程,學姊都有事先排入讀書計畫。另外,為了在交換後能準時畢業,學姊有事先規劃學分安排,在大二的時候就先修了大三的必修。在申請方面,由於學姊當時的GPA並非非常突出,他是以參與活動的經驗,如擔任模擬聯合國主席,凸顯個人價值與特色。

「我覺得從這時候開始交換就是一個考驗自己獨立的過程,還有我在美國最不能適應的就是冬天雪會下到腰際的寒冷天氣,一個人在那邊適應的過程確實是很辛苦很冷,不過慢慢就會學會靠自己去解決。」另外美國的大學有規定學生必須有保醫療相關保險才能註冊,大約一學期三萬左右,要在入學前先準備好。

二、交換過程中的體驗

Q3:請問學姊在出國後,文化上,經濟上,生活上有沒有甚麼差異?

首先在人際關係方面差距很大,「像是你們中午可能會成群結隊一起去吃118,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大學就不可能發生,他們都是自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獨立行動。」另外,相對於我們社團活動,他們比較崇尚兄弟會、基督會、fraternity這種集會,聚在一起舉辦晚會等活動。在語言方面因為美國是文化融爐,「其實我講英文,西班牙文,或日文都會有人聽得懂。」經濟上則發現美國物價確實很高,買東西或租房子都可以發現大概是台灣的三倍價格,冬天因為需要24小時開著暖氣更會花費一筆驚人的電費,這樣的高物價也反映在飲食上,到餐廳用餐對學生而言可以說是非常奢侈的行為,因此學姊大多是買食材在家中料理,兼顧省錢與美味。

而生活則不像台灣大都市那樣便捷,雖說學姊是在俄亥俄州的大學交換,從學校到地鐵站竟然是需要搭計程車的距離,從租屋處到學校更需要30分鐘的路程。醫療分面學姊則談到「他們有一個蠻有趣的習慣,就是生病不看醫生,只是吃成藥或一直喝茶。」由於醫療資源觸及並不普遍,加上價格昂貴,當地人鮮少到醫院求診。

Q4:請問學姊覺得,台灣與美國法學教育有甚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在實際經歷交換過後,學姊對於台灣與國外法學教育差異之大 有深刻體會。在台灣,法律系的上課模式大致是教授在台上反覆講授,學生在台下狂超猛記,在美國,則是教授會在課前指定案件要求學生先預習,上課時再由學生一一剖析案件的爭點,處理方案,做case brief,與其說是教授上課,不如說是學生與教授雙向的互動激盪,能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對於學習的態度大相逕庭,從學姊的一段經歷中就不難發現,「美國有馬丁路德節,軍人節等各式各樣很多假期,如果是我們聽到放假,一定會很開心甚至希望不用補課,但美國學生聽到放假,都會反過來要求老師一定要補課,還會要求老師考試前帶讀書會。」

學姊表示當地的法學院學生課程都非常緊湊而且扎實,幾乎滿到一整天除了上課就是待在圖書館,考試更會有科目要求如寫碩士論文一般長度的報告題,因此學生都必須非常上進才能負荷法學院的學習壓力。至於為甚麼美國大學的讀書風氣可以如此盛行?「因為在美國,讀大學不是一種絕對的選擇,是真正對所學專業有非常大熱忱的人才會決定繼續深造,而且法學院學費非常非常貴,所以大家都想透過學習獲得最多的收穫。」不僅是不同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們參考,我想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值得我們省思。

另外,學姊也提到美國大學非常強調產官學的合作,「在台灣,除了服務學習,學校好像不會安排甚麼實習機會。很多人考上律師司法官以後才發現自己會的都只是學問而非實務,甚至根本不適合法律這條路。」例如學姊在交換期間的一份期中報告,就是到市中心的法院跟著醫生,幫有可能有精神疾病的病患做精神鑑定。「跟著醫生學習如何判斷?如果真有疾病又該如何處理?要判他們甚麼罪?」

三、交換經驗所獲得的收穫

Q5. 請位這次交換對生涯或法律的看法有沒有甚麼影響?

其實這次的交換經驗很大的一部份是,我確定我自己想去美國,在美國那樣的地方就業,然後也確定了我很喜歡醫療法,想要走這部分的研究,也了解到台灣其實在醫療法這一塊的研究是很不足的,如果我真的想要深入地去做研究的話,一定要去美國或去歐洲的國家。」經歷過此次的交換經驗,學姊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有更清晰的藍圖,也開展了在專業領域方面的視野。

我國中的時候就覺得說,我非北一不念,然後那時候北星我上了中山,我就覺得我不要念,後來上了北一申請大學,我上了政大,我就說不要,我非台大不念。是到了這個時候,我才會覺得,其實人生很多條路可以走,並不是一定要在台灣,並不是一定要當律師,並不是一定要念JD,並不是一定要做什麼事情,你的人生才會圓滿。」

在課業範圍交換之外,我還有去很多地方,東跑西跑,去耶魯看看、哈佛看看、賓州大學看看,然後跑去紐約跨年、看紐約大學,都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和啟發。我還造訪了West Heaven,我去找我老師的老師李昌鈺博士,向他求教一些人生指點,也有想過要不要去李昌鈺博士的研究室做研究,真的眼界開闊很多。」這些在國內學習所難體察的經驗,透過交換計畫皆能一一斬獲。

四、關於交換制度

Q6: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請問學姊對現行交換制度有何看法?

「我覺得台大的交換制度已經算好的,但是台大還是一直沒有辦法跟更好的學校簽到交換的計畫,或是雙聯學位,那我覺得其實有點可惜,不過這一部份也需要學生自己要去爭取,不應該依賴學校太多。」學校為交換制度做出的努力,學姊相當給予肯定。交接的聯絡與協調都算順暢,學分回國後也可以充抵,其他生活上的的準備與適應學姊則認為是同學可以自己努力學習獨立的機會。

「 台灣的學生常常會有『我非哈佛不交換』、『台大簽的學校都沒有名校』的那種感覺,我覺得名校的迷思是台灣,甚至是整個升學體制的問題,大家都覺得一定要念到最好的學校才是光榮的,其實未必,我們都忘了讀書其實不是為了那個牌子,而是你在過程真正學到甚麼,你有沒有真正達到這個學位期許你的高度。」學姊勉勵我們與其注重名聲,不如下苦功精進自己的真才實學,在選擇交換學校時也應務實的考量而非一味追求名校。

Q7:請問學姊認為法律系學生相較於其他系所交換意願向來不高的原因

是甚麼?

「我覺得語言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學姊認為英文能力在進入法律系後難以維持是交換意願不高的首要原因,再加上日文,德文等外語程度要達到到可以交換的水準對於功課繁重的法學院學生而言其實並不容易,因此法學院學生常對交換學生卻步。

「因為法律系的課排的很緊,大四畢業又馬上要國考。大一到大三要準備功課,除非你大四去交換,但是這樣就勢必要延畢一年,要不然就是大四交換畢業之後,馬上回來台灣去考試,因為大家習慣是從大三就開始上讀書會,那你如果要上讀書會的話,那你是不是大三下就要開始上,那你甚麼時候去交換?」這兩項因素造成許多法學院學生即便有交換意願也多所顧慮而不敢跨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