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總統或社運領袖?-談外界對法律系之印象

一、 前言

最近三位總統皆是法律人出身,不免讓法律系有了「總統系」的外號。在社會運動中,之前的學運,到最近的反勞基法修改遊行,都有法律人的蹤跡。上述現象,使得現今社會中常常存在「法律系學生未來經常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印象。本篇新聞專題將就法律人的角度,探討外界的印象是否為真。

二、 法律人從政和參與社會運動印象的產生

於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運動,是律師從政的先河。當時主要的辯護律師,如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等,皆於數年後加入了民主進步黨,開啟了他們的從政生涯。由下表可知,美麗島事件主要辯護律師幾乎皆有從政的經驗,外界對法律系未來從政的印象可能是由此開始。

近三位民選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皆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其他如前副總統呂秀蓮、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等,亦是法律系畢業。因為他們在新聞、報紙或網路等媒體曝光度較高,難免讓人產生了「法律人從政」的印象。

造成社會認為法律人從事社會運動的原因,也是由於解嚴之後的社會運動之中,較為人知的領導人物多為法律系畢業。從較早的女權運動領袖之一的呂秀蓮,到最近太陽花學運的黃國昌,皆為法律系畢業。

三、 法律人對此印象的看法

根據筆者在去年11月以近百位台大法律系一二年級學生為對象所做的問卷調查,法律系學生大多認同外界對法律系的看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法律系同學認為外界對法律系存有「法律系學生未來經常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印象,而約三分之二的同學認同「法律系學生未來經常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然而,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對於未來並沒有從政的規劃,但超過五成的同學有參與社會運動的打算,甚至約四分之一的同學已有參加社會運動的經驗,大多數同學參與的原因是對於特定議題有興趣,或想要捍衛特定立場。

筆者在日前訪問了自台大法律系畢業,目前為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的苗博雅,對於外界的這些看法,他認為,其實大部分的法律人日後大多是不會選擇從政的,因為對法律系學生而言,不管是自己的目標,或是家人和社會的期望,多半是成為所謂「二官一師」,即法官、司法官、和律師。因為從政這條路,若背後沒有足夠的資源、人脈可以依靠,成功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也不易被人注意,就政壇人數而言,法律系畢業者並不算大宗。至於社會運動,苗博雅認為,比起從政,這是一條更不會引人注目的路,因此從事社會運動的法律人其實更為稀少。當年他的同學,幾乎沒有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多數的選擇是通過國考成為法官、律師、司法官或是公務員,也有人選擇到私人企業就業。外界產生法律人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印象,應該是因為較知名的人物,如最近三位總統是法律系畢業,才造成社會對法律系有此印象。然而,苗博雅認為,他對於法律人從政並不會感到意外,因為現代國家多強調法治國原則,意即以法律統治國家,所以統治者本來就應該具備法律的相關知識。

四、 此印象對於法律系同學當初選擇的影響

根據問卷調查,大部分同學在當初選擇就讀法律系時,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並沒有受到此印象的影響,但因此增加意願的同學的比例較減少意願的同學高。家長方面,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在入學前,因為家長對法律系存有此印象,而受到反對。苗博雅也表示,自己當初在就讀法律系時,家長也並未因此而反對,主因是當時家長的期待就大部分而言還是在畢業之後選擇法律界的工作,尤其是實務界。

五、 小結

綜上所述,縱然外界存有「法律系學生未來經常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印象,但實際上,就法律系學生而言,未來的出路多半仍然是於法律界工作,目前仍只有少數未來會從政或參與社會運動。

bottom of page